家庭中,為何越是付出的人,越會被人嫌棄?心理學:不付出最討好

家庭中,為何越是付出的人,越會被人嫌棄?心理學:不付出最討好

01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詞叫做「遠香近臭」。一塊麵包,當人離它很遠的時候,人就會認為,這塊麵包的味道也許很不錯,內心生發出一種喜愛之情。而當人整天對著這塊麵包的時候,人就會感覺,這塊麵包根本沒有什麼香味,而且還有濃濃的臭味,讓人倍感惡心。在這前後不同的對比中,麵包都是一樣的,為何人的感覺和態度會不一樣呢?其實,這就跟人的心理狀態有關了。對於那些我們不熟悉,且沒有品嘗過的一切,我們總是抱有一定的期盼和渴望的心理。這種期盼和渴望,就是人感覺的調和劑。相反,對於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已經把握的一切,我們就會對其感到厭惡,不是這里挑刺,就是那裡挑骨頭,總認為它不好。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要想讓人擺脫這種矛盾的心理,就得讓他們用別的事物進行對比。如此,人才能真正明白事物的好與壞。遠香近臭,這不僅適用於物,還適用於人。如果說上面那塊被厭惡的麵包,是因為它過分普通的話,那生活中許許多多有所付出,卻又被人嫌棄的人,那是因為他們過分普通嗎?其實,並非如此。

家庭中,為何越是付出的人,越會被人嫌棄?心理學:不付出最討好

02在一個家庭中,我們能發現同樣的情況,那些越是付出的人,越是對家庭成員有貢獻的人,越是被人厭惡和嫌棄。就好比一個孝子,他過分尊重父母,甚至把父母的話當成是聖旨,不敢違背。這樣的人,他們只會被父母所厭惡。就好比一個兒媳婦,她過分對公公婆婆好,可公婆卻不領情,認為這麼做是應該的。如此,在單方付出的情況下,她也就會受到傷害。曾見過這麼一個事例。王大伯家的二媳婦張小姐,她自從嫁到了王家之後,便一直操持家務,一邊辛勤地工作,絲毫沒有任何的怨言。她的大嫂,不是什麼勤奮的人,只會動動嘴皮子而已。但在王家長輩的眼中,張小姐卻比不過大嫂。而且,就連公婆都認為,還是大媳婦比較好,二媳婦就是喜歡裝模作樣。在一次家庭的宴會上,張小姐前前後後在忙著,可就是因為做飯晚了一會,就被公婆冷眼相待,罵了幾句。

家庭中,為何越是付出的人,越會被人嫌棄?心理學:不付出最討好

而大媳婦呢?她就陪親戚在外面剝著瓜子聊著天,翹著二郎腿,啥事都沒干,就獲得了別人的贊許。在公婆看來,二媳婦每天那麼忙,就是想博得別人的關注和同情,這樣的人,最是討厭。如此,那一天,張小姐受不了了,便對著公婆頂了兩句,然後就直接回到樓上,準備收拾東西回娘家。可二兒子他自己也明白,妻子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就是不受待見。他也不知道為何。便還是先勸她留下,然後拉著她向父母道歉。後來,二兒子問父母,為何非要針對他的妻子呢,大嫂不也什麼都沒干嗎?王大伯說了一句話:「這些東西一直都是她乾的,乾得不好,肯定是歸她的。」聽到這里,二兒子明白了,原來不是自己的妻子不會做人,惹了父母生氣,而是她做得太多了,讓父母習慣成自然了。所以說,在一個家庭中,越是單方面付出,而不懂得讓別人幫忙,不懂得讓別人也分擔一部分責任的人,越是處不好家庭的關系的。

家庭中,為何越是付出的人,越會被人嫌棄?心理學:不付出最討好

03從心理上看,其實人是一種易於習慣的生物。就像你去做一件事,如果你做得多了,別人就會認為,這是你該承擔的責任。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有一些責任,應該由他們來承擔。為何他們會迷失,從而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呢?就是因為你把別人的那份責任也承擔了,你也就當了可憐的「老好人」。在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三個孩子,那該怎麼為父母養老呢?如果說全部責任都讓大哥來承擔,那麼大哥將成為「吃力不討好」的那個人。而父母,也就會把全部的壓力都壓到他的身上。這樣的結果,不過是其餘兩個兒子啥都不幹,就獲得了孝子的名聲。而大哥,除了幹活,就還是幹活,最終成為父母眼中的不孝子。所以說,有些責任,就要攤分的。就像照顧父母,必須是大哥有照顧的責任,其餘兩位也有照顧的責任。如此,才不會亂了套。攤分責任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讓父母明白,誰才是真正待父母好的,而誰才是只會耍嘴皮子的不孝子。那麼,「遠香近臭」的魔咒就會被打破。

javascript:vo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