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種能力,學會「獨處」才能與世界相處》懂得享受,才是真正的高手!

作者: 韓星姬
齋藤孝的《孤獨的力量》一書中,把對自己抱持期待的力量稱為「自期力」。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章節,是自期力很高的人對彼此不會產生尷尬感,比總是一股腦兒聚在一起的團體更加健康。一群人聚在一起,帶有聊天室性質的相聚,與其說有建設性的目標,不如說更接近希望「看起來不寂寞」而已。根據齋藤孝的論點,他認為這種類型的聚會,是藉由互相安撫彼此「我們這樣還不錯啊」所維持的,只不過是種自我安慰而已。

懂得面對自我

才能跟他人維持安定關係

當然,透過這種聚會打破沉默,紓解壓力是件不錯的事。但是若為了維持這個聚會的「我們」,而讓「我」窒息的話,就有必要再好好考慮一下。


那麼,為什麼懂得獨處的人們相聚在一起,就不會感覺怪怪的呢?這是因為獨處的時間有帶來正面力量的關係。可以獨處的能力,指的就是不會感到孤獨或畏縮,能夠真正享受獨自一人的能力。這需要心中已經安穩地有一個愛著自己、支持自己的內在,才有可能做到。


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唯有懂得如何欣然面對自我的人,才能夠跟他人維持安定的關係。因為只有不會想要佔有對方、

不過於執著,才能夠一起分享與相愛。

要能實現獨處

首先必須關注「環境條件」

該如何享有獨處的時間呢?然而,要徹底享有「一個人的時間」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也是得經過無數的嘗試與失敗之後,才能學會的事。


首先,與其訂下目標要「培養獨處能力」,應該先關注能讓這個目標順利實現的「環境條件」。為了實現獨處的時間,先在各個地方放置能讓自己想要一個人待著的「有效裝置」比較好。比方說分出與外界阻隔,專屬自己的有趣時間。


各位一定都有好不容易洗了車,或買了新衣服的時候,就會突然很想出門、跟親朋好友聯絡的經驗。其實乾淨的車和新衣服,就是能幫助達成「跟人見面」目標的「有效裝置」。

第二、訂出具體活動

並且反覆進行

要擁有獨處時間的第二個方法,是訂出具體的活動,並且反覆進行。這方法連個性比較小心的人也能盡情發揮,即使到目前為止的人生都對挑戰比較消極,只要試過一次,就會覺得「值得一試」,信心也隨之增加。

這樣的經驗可以讓下一次行動得以順利進行。所以,當你在尋覓獨處時間的活動時,希望各位可以倚靠過程中必定會經歷的「反覆的力量」。

第三、了解獨自度過的時間

提升多少人生的氣度

培養獨處能力的第三個方法,是要了解獨自度過的時間,能讓人生的氣度提升多少。我們常常傾向把獨處的時間跟孤獨或寂寞連在一起,用負面的角度去看待。如果說獨處的痛苦是寂寞,那麼獨處的快樂也許就是孤獨。

一個人的時間裡會感到寂寞,那是因為體會到沒有對方的存在;另一方面,孤獨則是可以體會專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

沒有辦法獨處的人,

即使身旁有別人也一樣寂寞;

能享受孤獨時光的人,就算身旁無人也不會寂寞。因為他們可以審視內在,徹底地投入打造真正的「自我」這件事。

獨處的時光

是一種對人生的投資

講到一個人的時間,很多人容易聯想到靜態、跟生產力無關的「業餘活動」,但其實並非如此,正好相反。


據說獨處的時間究竟做了些什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實際上,所有偉大的思想或作品,都可說是孤獨的產物。身在孤獨的正中央,讓他們得以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想像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獨處的時光便是一種對自我內在的投資。


但不是說一個人待著,就真正度過了屬於一個人的時間。我們雖然渴望擁有獨處的時間,卻不知道該如何真正地享有它。所以在那段時間裡,比起面對自我,反而更忙著做些其他的什麼。

獨處的時間對「經營關係」,

也會有正面的影響。

可以與自己獨處的人,在關係中不會過於依賴他人,所以能與周圍的人展開健康的交往。因為他們懂得適當維持關係中的距離,不會為對方帶來負擔。


可以獨處的人是真正能與自我產生連結的人,而唯獨這樣的人,才不會毀滅他人或讓人感到窒息,也才能維持健康的關係。從這點看來,去接受自己獨自一人的事實,並不表示排除與他人交往,反而能使親密的關係更加緊密。


強調獨處的時間,並不表示否認和他人共處的時間,而是說過去透過分工合作展現成果,度過了以關係為重的人生,現在則要漸漸開始把「獨處的時間」也放進人生重要位置的意思。


如果你現在的年紀在四十歲上下,那麼要不要試著把「一起的時間」慢慢換成「一個人的時間」呢?

首先要能夠跟自己「好好」獨處,

才能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期許你能謹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