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子有句話說得好:
「用師者王,
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這些話有什麼含意呢?
套用在企業上,
又能有什麼樣的啟示?
「用師者王」:謙虛尊賢王天下
「用師者王」就是領導者非常謙虛,
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
其後文王逝世,武王繼位,
又用姜太公並尊為尚父。
「用友者霸」:視下屬如兄弟,助長霸業
「用友者霸」就是領導者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
例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
苻堅先生用王猛,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領導者將永不進步
「用徒者亡」則是指專用言聽計從、
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
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這是曾子體察歷史經驗,
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用人大原則,
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
嘆沒有人才,實則剛愎自用
最容易使人上當受騙的是
言聽計從、順人喜好、唯唯諾諾的人,
這樣的人身邊越多,其事業失敗的機率也越大;
而那種脾氣不好、有真才實學的人,
對於優秀領導者而言,
你身邊這樣的人越多,事業成功的機率越大。
就是他並不尊重人才,
沒有拿屬下當老師的那種胸懷和氣度,
更沒有「用師」的大智慧。
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往他那兒跑了。
有句格言說得好:
歷史,往往會驚人的不斷重演。
1. 周文王與商紂王
助使紂王荒廢朝政、放情縱欲於酒色犬馬之中,
將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
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逼走、囚禁、殘害,
使得整個社會天昏地暗、民怨沸騰。
而後,周武王順應時勢迎合民心之所望,
(這也是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黃石公三略》「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的道理。)
而被推翻的商紂王是個什麼德性呢?
他用七年的時間大興土木征民於勞役,
建造了方圓數里、高過千尺的「鹿臺」,
大臣比干是紂王的親戚,
不顧自己的性命忠諫紂王,
2. 虛心求教的曹操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
於建安十一年發出了《求言令》,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敗赤壁後痛定思痛,
又一次把廣羅人才和獎勵戰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
他依次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求賢令》、
《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
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
借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
要謙虛謹慎地對待有才識的人,
使全國的人都真心歸服。
3. 燕昭王尊郭隗為師,聚天下之賢
燕昭王登上了殘破的燕國王位後,
他謙卑恭敬,以厚禮重金招攬天下賢才,
以圖依靠他們報仇雪恥。
一天,他求教於賢士郭隗,請教雪恥興國之大計。
郭隗這麼說道:
先於別人去工作,後於別人去休息,
先於別人向人求教,
別人已經不求教了,自己還求教不止,
那麼,才幹超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
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呀。
大王如果能夠廣泛選拔國內的人才,親自登門拜訪,
天下人聽說大王親自拜訪賢臣,天下的賢士一定都會奔赴燕國。
後來,燕昭王專為郭隗修建了官宅,並尊他為師。
廣納賢者,體恤人民,國家便富強
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著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
28 年後,燕國殷實富裕了,
士兵生活安適,都樂意為國而戰。
於是,昭王就任命樂毅為上將軍,
與楚、秦、趙、魏、韓等國合謀討伐齊國。
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往國外。
齊國的城邑沒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兩處。
現代企業的省思
蓋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滿必虧,澤滿則溢。
人之道,泰則驕,逸則奢,
驕奢既起,惡則隨之,此所以召禍也。
福則反是,所以積善得長享也。
當今領導者,多剛愎自用
綜上所述,有時不由納悶:
今天有幾位領導者、企業家
做到了「用師者王、用友者霸」呢?
他們與古之明君賢相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智慧相比,
真的相差了幾百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