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伯特.貝茨
一旦你開始懂得放過自己,
重新檢視自己,
你也能重新看待別人。
因為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別人也同樣經歷過。
每個人都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
只能在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
繼續看下去…
沒有一件事是獨立的
每件事、每個人
都與其他事物相連
過去也好,現在也罷,
大家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心中充滿了恐懼、憤怒、無助,
極力想尋求關愛和認同,
只好用偏激又無理的想法去看待別人、
上帝和自己的存在。
或許你認為每件事都是單獨存在的,
但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宇宙間──
事實上,沒有一件事是獨立的,
每件事或每個人都與其他人事物緊緊相連;
沒錯,就是一個整體。
受到已流傳千古的觀念所影響,
許多人仍舊認為,
他們比別人更好或更有價值,
而其他人必須被打壓、隔離甚至屠殺。
「我可以幹掉你!」
難道你自己不曾有過幾次這樣的念頭?
當然你並不會真的去做。
然而,在某些時候,
你氣到失去理智和處於絕望的邊緣,
手上又拿著武器時,
會不會就真的發生了呢?
沒有所謂的「壞人」,
只有許多失去理智、
火冒三丈及絕望的人,
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做的事。
我的建議是:
想想現在那些惹你生氣
及你認為不滿的人,
然後釐清這些人
與過去某些重要人物之間的關連性。
引起心裡的不安、不滿
都可能跟過去經歷有關
你必須先做這件事,
因為你已經知道:
今日你心裡所感受到的不安定和不滿足、
引起你和別人間的衝突,
可能都與你小時候或年輕時的經歷有關。
當時你沒有作決定的自由,
怎麼思考和生活也都要徵詢別人的意見,
而你也只能接受。
如今,笨蛋天使的出現讓你明白,
你不論是對自己、對幼時的那些關鍵人物──
媽媽、爸爸和兄弟姊妹,
在某種程度上,仍無法諒解及耿耿於懷。
加諸在別人身上的批判和評論,
都是一種狂妄自傲的行為
對你而言,「原諒生命中的笨蛋天使」
不是一種慈悲為懷的行為,
也不是慷慨的舉動。
基本上,這與「認知」有關,
你清楚知道你沒有其他作法和選擇,
你也常常覺得無能為力。
一句「你做錯了,但我願意(再次)原諒你」
並不代表真的原諒了對方,
這與你自己當起法官,
對別人下判決沒什麼兩樣。
如果你現在就想斷定別人的過錯,
請捫心自問:
「我真的明白對方到底為什麼這麼做嗎?
我知道他經歷過的事嗎?
我是否能深刻體會他當下的感覺?」
當你真的向自己提問,就會明白,
加諸在別人身上的每一個批判和評論,
都是一種狂妄自傲的行為。
改掉替別人貼標籤的習慣
我們喜歡替別人貼標籤,
將他們分類,對他們品頭論足,
這已經是一種累積許久的習慣。
雖然這個舉動往往都在一瞬間,
不知不覺就出現了,
大家還是可以努力改掉它。
改掉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個過程,
你現在就能跨出前進的第一步。
首先,你要觀察自己,
平日裡有多常出現這些舉動:
是不是一下子就感到不耐煩,
脾氣暴躁,火氣跟著上升,
無法容忍對方,立即就惡言相向?
還是很快就防衛對方,或是提出反擊?
就像是許多在家裡、路上、
結帳櫃檯、火車上
或是在工作時所發生的小小情況,
我們突然間就覺得不開心或不安。
此時,請你好好觀察自己。
當事情發生時,
你會不知不覺採取三個步驟:
首先,你對眼前的人或發生的事
會出現一個想法;
接著,你會出現感覺 ──
正是剛才的想法帶給你的;
於是,你的感覺會讓你對這件事做出反應。
從「思考」到「感受」只有一瞬間,
讓你無法察覺這個過程。
因為事件所引起的三個步驟分別是:
1. 做出思考的動作
2. 有了感覺反應
3. 針對外在的事件或是人做出反應
當內心出現批評時
告訴自己:停止吧
舉例來說:
你在月台上等火車,
這時廣播響起「火車將會晚四分鐘到站」,
你聽了會有什麼反應?
或許你一開始會想:「啊,搞什麼嘛!」
很快的,你覺得內心湧現一陣不耐煩與騷動,
伴隨著怒氣與不滿。
你心裡是不是不甘願地嘀咕著?
不想接受火車誤點,
心裡抗拒著眼前發生的事 ──
火車誤點了。
「火車應該要準時才對,真是太不可靠了!」,
你心裡持續這麼想著。
這時,你或許也可以換個角度想,
鐵路公司和駕駛已經盡了全力,
讓火車可以準時扺達和出發,
想到這裡反而要感謝他們。
但你仍舊無法接受,在心裡唸著:
「這個世界就是沒有規矩,應該要改變才行。」
同樣的,你在不知不覺中也認為自己該這樣。
「我應該要改變,
不然生活只會變得亂七八糟。」
記住,就算你不斷因為火車誤點而有微詞,
也不要讉責自己。
這件事你已經做得夠多了,
落入惡性循環,
愧疚感就會一直不斷跑出來。
你可以告訴自己:
「停止批評與指責吧,
我只是真的別無他法了。」
如果你有觀察到自己對別人的批評、
指責和教訓愈來愈多,
就會更加明白這麼做只會讓自己受傷和痛苦,
也會讓改不掉的「不快樂慢性病」愈來愈嚴重。
開始吧,一步步去觀察,
面對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事物,
你是如何在第一時間去應對。
然後,你就有能力去掌控對外界的反應,
你也會察覺到自己可以選擇回應的方式。
好比能引起我注意的句子,
在你聽來可能一點效果也沒有,
所以只會冷眼以對。
「這個難道不有趣嗎?」
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答案,
它是我用來描述發生的事情,
也是你回應的方式:
「現在發生的事,難道不有趣嗎?」、
「我回應的方式,難道不有趣嗎?」
同樣的事,抱著批評心態的人會說:
「這樣不好,應該不要這樣(雖然也已經做了),
我不會這麼做。」
懂得觀察的人則說:
「我會先看看,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
然後提出感想,接著做出回應──審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