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中年以後 不該憂煩的,別再計較;該在意的,請好好珍惜

中年後的你是否還擁有一張快樂的臉?

這幾年,開了好些場同學會。

過了愛情困擾期、育兒勞頓期和生活掙扎期後,

人似乎更能明白「曾經相逢就是緣」這個道理。

同學少年都不賤,都是本地明星學校的佼佼者,

也都曾經是各自父母光耀門楣的希望,

到了中年,有的事業有成仍在奮鬥路上,

有的安居樂業也面臨退休,

各自走過了浮生千山路⋯…。

繼續看下去…

中年人的臉可分:

快樂的臉

不快樂的臉

在我看來,中年人的臉,

可分:快樂的臉,不快樂的臉。一半一半。

快不快樂藏不了,可以被人直覺敏銳的嗅出來。

人的心境,像是隱藏在臉龐上的某種符號,

不管他想要隱藏遮掩些什麼,都藏不住。

不快樂,連笑都苦。

擁有快樂的臉的,未必是際遇好的。

擁有不快樂的臉的,未必是最操勞的,也不是經濟狀況最差的。

有虔誠宗教信仰的、有豐足退休俸祿、

有安穩家庭、妻賢子孝、

兒女上頂尖名校的……未必有快樂的臉。

相反的,有的人還常常一嘴國仇家恨、

動不動埋怨,又看誰誰誰不順眼。

如果你活著的目的是在找敵人而不是在找朋友,

那麼,你怎麼可能發自內心快樂?

我曾在同學群組裡常看到信仰某宗教或政黨相當虔誠的同學,

動不動就把別人不一樣的信仰當成假想敵,

挑釁一番,大家雖然沒有表面上反抗,

但只要他一發聲,眾人皆寂然。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下半輩子有保障,就會快樂」,

然而那些領著鐵飯碗薪水,

退休彷彿受到公家保障的人,

不少人還真的很會為小事小利憂愁。

在我看來,有快樂臉的人,只有兩種:

第一種,還在持續運動以保身心健康。

第二種,還在學習的路上。

一個身體還能自由活動的人,心情才可能舒爽。

自律性的保持運動習慣,表示身體沒什麼太大毛病,

他還注重著自己的體態,希望活出一種姿態。

而一個還在學習的人,至少還企圖讓自己活得很有趣,

感覺世界上還有很多新鮮事可以探尋,

還謙卑知道自己不足,還想再過得更充實。

過了中年,幾乎不必再為「謀生」學習技能,

只要為「開心」學習某種藝術、技術或專長,

也許他只是沒有目的東學西學,

但講起他想學的或新學的,總是喜上眉梢。

中年後還能快樂活著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是希望,不是盼望。

所謂盼望,是索求別人給他什麼,

命運回報他什麼,

期待能獲得所謂公平與正義或圓滿……

把滿足寄託在自己其實不能主宰的事情上。

中年以後,

還剩多少時間與家人相處?

如果中年後你還想有張快樂的臉,

那麼,請你把目光從外在移入內心。

我們先來悲觀的計算一下。你到底還有多少時日?

我們用七十五歲減去自己的年齡,

再乘以三分之二,那是你可以清醒及可以自由活動的時間。

為什麼是七十五?我們平均年齡不是都到快八十了嗎?

別計較這些,因為以台灣人來說,

躺在床上到離開,平均竟然有七年。

那不能自主的七八年,如果我們腦袋還算清楚的話,

受的苦應該足以把人生擁有的快樂擊沉。

真是不敢設想。然而,那卻是鐵錚錚的「平均」事實。

(中略)

更慘的是,你還可以計算一下,

和你最愛的家人或兒女,你還能相聚多久。

以五十歲為例。現代人都忙,

如果你每天能夠和家人相聚

(眼對眼,而不是各自對手機)一小時

那麼你就把七十五歲減去你的年齡,

再乘以三分之二,再乘以三百六十五天,

除以二十四(一天),答案是不到三百天!

而且這三百天,還算得太多了,是「全部家人」的總和……。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忙碌的父親,

每天平均和孩子相聚恐怕只有十五分鐘,

只看到孩子的後腦勺。

那麼你只能乘以零點一五。

乘出來,多麼可怕的數字,

我們跟歷史上已經離開的古人一樣,

總自以為,還有許多日子。

事實上,你和孩子相聚的時間還沒那麼多,

因為他們越長越大,結婚成家之後,

很可能過年過節才看見他們一次,而且來去匆匆。

呵,時間那麼少,你還挑剔他們什麼?

還不好好讓他們對你有好印象?

你嘴裡叨叨念著「我這是為你好」,

關心著未來,卻忽略了現在。

和所愛的人相聚的時光,

何其的短,何其的寶貴!

怎能不且行且珍惜?

(中略)

我有個奇妙的發現:

女人的人生,往往花在根本與自己無關的事上。

比如,一群女人的下午茶,

講了幾個小時,聊的都是目前正流的的八卦。

「那個×××的事件,妳有什麼看法?」

在一個畫展中為好友站台,

忽然間,一位曾經見過面的記者劈頭就問。

那個某某某,

是社會新聞中被熱炒了幾天的一位女性,

本來並不是什麼知名人物,

在某個緋聞事件中受到注目了。

當然,這個×××和我站台的這畫展一點關係也沒有。

來者是娛樂圈記者,

她非常習慣問一些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情,

老實說我還真怕看到她。

怕的程度像侏儸紀公園遊客看到暴龍一樣。

離開影劇圈,我最慶幸的事情之一,

是可以不用忽然看到她,

然後為了假裝自己情商高,

還要刻意堆出一臉假笑。

最佳決策,是裝做不知道。

「我不知道這件事。」我說。

我真服了這位記者,

後來她居然還可以用

「吳淡如竟然不知道這號人物」來做標題,

我啞然失笑:看起來好像我不認識這位,

就很膚淺,不配活在現代資訊社會似的。

我其實我好想反問她:

「請問人為什麼一定

要關心和評論自己無關的事件?」

只因為這個人物占了幾天的版面?

而她根本和社會利益和大我前途沒有關係?

(中略)

我看見了所謂的「新資訊焦慮症」:

太熱中於吸收資訊,

太常看臉書或LINE和微信群組的人,

總會變成人云亦云,

然後,離平靜越來越遠。

多虧通訊軟體發達,我們和老朋友們,

不必一直處在「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模糊狀態。

然而,也正因為妳隨時會「被連絡到」,

就算妳一直很孤獨,各種消息也一定在妳耳旁喧囂。

然後,無意識的被「其實並不關我們的事」

搞得情緒憤怒,雞犬不寧。

(中略)

現代女性常常把時間花在談論

「跟自己無關的事情」,

或者在煩惱「其實妳煩死了也沒有用的事情」上。

那就是在咀嚼資訊的糟粕,

而忘了把最重要的時間和美妙的心情拿來釀智慧的酒。

帶著傳統的腦袋而活在資訊時代的女人,

什麼都關心,就是常忘了關心自己,

任由帶著情緒的是非把自己弄得像怒濤裡的一葉浮舟。

人生真的很有限,如果把這些完全無關的事情,

都當成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