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考試只是在浪費時間!」諾貝爾獎得主 一席話點出台灣、日、韓、中教育的 共通弊病

日本科學家近年來屢次獲獎

但日本的教育現狀

以及整個東亞教育體系卻被詬病。

一篇文章寫下了

2014 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日本物理學家中村修二

分析了當前東亞教育制度的

來源、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

以下是部分內容節選。

繼續看下去…

中村修二認為

東亞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

學習都是為了考試

這樣反而阻礙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他認為這樣是浪費生命

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他本身就是一位

非典型科學家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中村修二

本身就是一位非典型的科學家

出身普通漁民,考試能力平平

不像一般的科學家考上一流大學

只考上日本三流學校德島大學

但他實作、自學能力非常強

他讀的大學沒有物理系

這樣的人,在日本甚至整個亞洲

都被認為非主流

他對於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考試入學讓孩子

花一堆時間在補習班上

東亞制度從以前儒家和科舉的傳統考試制度

到現在的大學的考試入學

都讓許多孩子在求學階段

除了在學校以外還有補不完的習

到頭來,老師、學生、家長都深受其苦。

各國標準教育模式

源自於 18 世紀普魯士

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

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點鐘走進學校

在長達 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

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放學後,學生回家做作業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

這樣的模式,源自於 18世紀的普魯士人

當時是為了服從國王

大量複製易於管理的國民

想當然,這樣的體制應用在教育上

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現在的社會

已經不再需要順從紀律的勞動階層

把以前那套教育方式放到現在

用同一套SOP教導孩子

反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限制了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與創意。

考試只是一項工具

但他有很大的侷限

雖然考試是能夠評估能力的重要工具

但必須知道它有很大的侷限

在選擇人才的時候

它可能會錯估一個人真正的實力。

中村修二認為,這樣的教育體制

只適用於思想陳舊的教育機構或公職人員

只要考過了某種考試

馬上就可以從事一些工作

但現在的行業需要的是可塑性強的人才

另一方面,社會中高階層的人

大多都是高學歷者

他們最適應這樣的考試制度

在這個體制下成長,並擁有現在的成就

通過自身的經驗

他們花大把的錢在孩子的教育上

保證自己的下一代

能在這個考試制度中脫穎而出

像是以前的種姓制度

提升自己在社會地位的優勢

再傳給下一代。

這樣的制度不只埋沒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