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留佩萱
童年的經驗形塑出大腦中的地圖,
變成了我們成年以後
「自動駕駛」的行走途徑。
如果要前進,必須好好檢視那份童年情緒地圖。
理解後,才能開始重新走自己想走的路。
繼續看下去…
有些人在做心理諮商時
還會擔心諮商師生氣
在美國念博士班的同時,
我在大學諮商中心及社區諮商機構
提供心理諮商,
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兒童、青少年、
大學生及正在經歷人生不同階段的成年人。
我發現,不管是哪個年齡的個案,
很多人都懼怕情緒,
除了害怕在諮商會談中表現出情緒之外,
他們還會想照顧我這位諮商師——
深怕說錯話會讓我生氣或難過。
晴晴就是這樣
一位很會照顧人的女孩。
大學年紀的她,
不僅課業優異,長相甜美,
熱衷參與校內各種活動,
還經營自己的網站
分享她對社會各種議題的看法。
看到她這樣多采多姿的生活,
很可能會用「完美」兩字來形容她。
在諮商中,
我也看到了晴晴「完美」的一面——
身為一位諮商師,
我都會告訴個案,
在諮商室這個空間裡,
每一種情緒都是受歡迎的,
而且我能夠承接他們傾倒出來的情緒。
我告訴晴晴:
「在這裡,你不需要照顧我的情緒,
並且,如果我說了些什麼
或是我的某些肢體語言
讓你覺得不舒服、覺得我在評價你,
我也希望你能夠跟我說。
你覺得如何?」
晴晴笑著看著我:
「嗯,這有點難……
我現在好緊張。」
每一次情緒的出現,
都是幫助個案認識情緒的好機會。
我試著讓晴晴去貼近情緒:
「花一點時間去感受一下你的內在。
你的身體哪個部位感覺到緊張?
緊張是什麼感覺?」
晴晴用手摸了一下喉嚨,
緩緩地說:
「在喉嚨這裡,
好像有一塊東西噎住了。」
「你願意和緊張的情緒
待在一起一下下嗎?」我問。
晴晴點點頭。
我請她閉上眼睛,
手觸碰著喉嚨,慢慢吸氣、吐氣。
「你覺得,緊張的情緒在告訴你什麼?」
我緩緩問她。
做了幾次深呼吸後,晴晴說:
「我怕……如果說了讓你不開心的話,
你可能會討厭我,就不想再諮商我了。」
負面情緒很危險
他們只能把它埋藏起來
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只好被埋藏起來
對晴晴來說,任何負面情緒都是危險的。
我曾經請晴晴做過一個小活動。
我在紙上畫一個圈,告訴她:
「我接下來會唸出各種情緒。
如果成長過程中,
你出現這個情緒時有被接納,
就把情緒寫在圓圈裡面;
如果不被接納,就寫在圓圈外面;
如果不一致
(有時候被接納,有時候沒有),
就寫在圓圈的線上。」
接著我唸出一些情緒詞,像是:
開心、悲傷、生氣、害怕、
受挫、羞愧、焦慮、內疚、
失望、忌妒、榮耀……等等。
她之所以害怕負面情緒
來自原生家庭
唸完後,晴晴給我看她的圓圈,
圈裡只有「開心」,
其他都在圓圈外。
回顧成長過程,
晴晴有一位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母親——
母親是家中的主角,
一切都以滿足母親的需求為主,
晴晴的需求一點都不重要。
從她有記憶以來,
只要她表現出負面情緒,
就一定會被母親責罵。
如果她生氣,媽媽會罵她:
「不可以生氣,怎麼可以對我生氣?」
難過哭泣時會被數落:
「不要哭,這有什麼好哭的!」
於是,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
都被晴晴埋藏起來。
一直以來,她只願意向父母說開心的事、
讓父母引以為傲的事,
像是成績單上滿滿的A,
或是參與各種活動的成就,
而其他脆弱的那一面她都隱藏得好好的,
因為說出來不但不會被接納,
還可能被批評指責。
我們從童年經驗中
學習情緒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某些情緒?
這其實和我們的成長經驗有關。
每個人剛出生時,
其實都能夠感受各種情緒。
如果你有機會去觀察嬰兒,
會發現雖然嬰兒還不會講話,
但是他們其實都在用情緒表達和溝通——
開心時微笑或手足舞蹈;
不舒服時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或哇哇大哭。
小嬰兒能夠感受到情緒,
但還不知道這些情緒是什麼,
該如何面對或調節,
所以小嬰兒需要倚賴父母的指引和協助
來認識各種情緒。
孩子藉由和身邊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來學習如何面對情緒。
當一個孩子感到開心
而父母也以開心笑容回應孩子,
孩子感受到的是內在與外界回應的一致性——
我感到開心,父母也回應我的開心,
所以,開心這個感受是正常的,
是能夠被表現出來的。
同樣的,當孩子難過地哭了,
父母也給予同等感受的回應,
像是告訴孩子
「發生這樣的事情,你一定很難過吧」,
並輕柔撫慰孩子,孩子也就學習到:
這樣難過的情緒是正常的,
也能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調節情緒。
若父母接納孩子每種情緒
孩子才能理解這不可怕
理想的狀況是,
如果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
並幫助孩子學習調節情緒,
那麼孩子就能和每一種情緒相處。
因為他會知道情緒並不可怕,
情緒就是情緒,
是生命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可惜的是,
大部分的父母親就像晴晴的媽媽一樣,
不接納某些情緒。
想像一下年幼的晴晴,
當她生氣時,媽媽憤怒地責罵她:
「不可以生氣!」
當她悲傷難過時,媽媽指責她:
「這有什麼好難過的!」
當她害怕時,媽媽嘲笑她:
「怎麼這麼膽小?」
對於小女孩晴晴來說,
她感受到的是內在感受
與外界回應的不一致——
我感到悲傷,媽媽卻說不應該難過,
所以一定是我有問題。
另外,孩子需要依賴父母,
所以孩子非常能夠覺察到
表現出哪些情緒會讓父母不舒服,
就如同小女孩晴晴學習到:
「這些負面情緒很危險,
表現出來會讓媽媽生氣,
所以我不可以有這些情緒!」
(中略)
重新攤開自己的
童年情緒地圖
如果你發現你跟晴晴一樣,
對於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覺得很恐懼、
很陌生或常常告訴自己
「不可以有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
畢竟,是童年經驗告訴你:
這些情緒很危險,
你要趕快把這些情緒隱藏起來。
當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每一位父母親總是會有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時候;
每個人都會犯錯,父母也一樣。
但如果傷害發生後,
父母能夠做修復,
例如向孩子道歉,
那麼就能夠修補裂痕。
如果晴晴成長的過程中,
媽媽能夠在失控之後向晴晴道歉,
並且示範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憤怒,
那麼長大之後的晴晴,
或許就不會那麼害怕擁有負面情緒。
可惜,在晴晴的成長過程中,
這些修補從來沒發生過。
在森林裡,如果一條路不斷重複被踩踏,
這條路的痕跡就會越來越鮮明,
而當路徑變鮮明了,
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去走這條路。
童年的經驗形塑出你大腦中的地圖,
那些深厚建立起來的神經迴路,
變成了我們成年以後「自動駕駛」的行走途徑。
晴晴的童年經驗形成的這張地圖告訴她:
「這些負面情緒很危險,不可以有!」
因此長大後,
她還是照著那份地圖行走。
過往的經驗形塑出我們現在的樣子,
這就是為什麼在心理治療中,
我們常常需要談到過去。
因為如果要前進,
我們就必須回到過去,
把那份童年情緒地圖攤開來好好檢視。
檢視過去並不是為了責備父母,
或是把錯都怪在童年上,
而是要讓自己理解,
這份情緒地圖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後,我們才能開始重畫地圖,
走自己想走的路,
而不是盲目地依循那份舊地圖。
家庭的 4種
「情緒氣候」
美國心理治療師羅納德.弗雷德里克
(Ronald Frederick)博士使用「情緒氣候」
(Emotional Climate)這個詞,
來描述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情緒環境。
他把情緒氣候分成四種類型:
一、陽光和煦型:
在這樣的家庭裡,
所有情緒都是被接納的,
每個人都可以安心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家中,
表現情緒是一件安全的事,
家人之間會鼓勵表達和探索情緒。
二、寒風刺骨型:
在這樣的家庭裡,
每個人好像都「沒有」情緒——
情緒不被表達出來,也不允許被談論。
沒有人教你如何探索情緒或面對情緒,
一切都是冷冰冰的。
三、暴風雨型:
在這樣的家庭中,
情緒的出現就像暴風雨一樣,
帶來批評、指責、羞愧、懲罰、憤怒。
在這個家庭表達情緒很不安全,
因為出現情緒就會招來暴風雨。
四、混合型:
在這樣的家庭裡,
混雜著前面提到的三種類型,
有時陽光和煦,有時寒風刺骨,
有時充滿暴風雨,
甚至,你無法預測天氣,
常常不知道今天天氣如何。
晴晴的家就是屬於「暴風雨型」,
任何負面情緒都可能招來風暴,
於是,她戴上完美面具,
只顯露出正向情緒;
當出現負面情緒時,
她就責備自己「不應該有這些情緒」、
「這沒什麼好生氣難過的」。
為了要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
晴晴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
在知道這四種情緒氣候類型後,
也請你想一下:
你的原生家庭是哪一種情緒氣候?
如果你現在已經成家,有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