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賴庭荷
你是否曾經想過,
你身上穿的、衣櫥掛的這些衣服,
為什麼會來到我們身邊?
剛成立衣櫥醫生臉書專頁時,
我看著自己的衣櫥,心想,
明明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衣服,
為什麼還是沒有滿足感?
而且我最常做的動作,
是將衣櫥所有衣服拿下來,再放回去,
反覆做了好多次,一邊想著,
為什麼衣服都這麼新、這麼好看,
還是會覺得不夠穿,甚至多到讓人困擾。
繼續看下去…
這件事困擾我半年之久,
最後,我用自己的方法,
把非有不可的衣服掛回去,
結果衣櫥裡只留下幾件我真正會穿的衣服,
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
看著剩下的衣服,我開始思考,
當初它們來到我身邊的目的是什麼?
我發現,許多衣服在買的當下,
雖然都很喜歡,卻不一定會想再穿一次。
衣服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我有一件色調溫暖的森林系風格毛衣,
是在二手服飾店隨意買下的。
回想當時的我因為跟前任鬧得不愉快,
心情很差,只憑直覺選了這件衣服,
覺得喜歡就買了;
買下這件衣服後,
我原本陰鬱的心情也真的跟著變好。
然而,在傷心的情緒過去之後,
這些美麗的東西只是因為一時衝動、
想療癒自己才買下的,
我其實根本不會再穿。
說也奇怪,
這些衝動之下買回來的衣服,
因為心裡想著一定要記得穿,
甚至強迫自己穿,不然就浪費了,
以這般心情穿上後,
到最後還是會知道其實並不適合自己。
於是我明白這件衣服來到我身邊的目的,
是為了讓我心情變好;
對過去的我而言,
這件衣服的目的已經達成,
我在當時就得到了滿足。
仔細審視後,我發現,
這件衣服並不會讓現在及未來的我變得更好;
意識到這件衣服的任務已經完成,
於是我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再適合的衣服,
離開我的衣櫥。
「謝謝妳們,妳們真的很美,
卻不再讓我心動了⋯⋯」
找到問題根源,妥善捨棄之後,
我心裡著實輕鬆不少。
整理衣櫥時
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領悟到每一件衣服有其階段性任務。
我將以上思考過程寫下來,
透過進一步深究捨棄不掉這件衣服的原因,
並且把過去和未來也一併納入思考。
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變得更開闊了,
也由此得出「思考階段性任務整理法」:
對於丟棄不了的衣服,
要將時間軸拉開,
分成過去、現在與未來,
並且問自己三個問題:
身邊的這些衣服,
的確是當時的自己很無悔的抉擇,
明白它們對於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再適合了,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猶記當時的我正想開創一番新事業,
希望呈現出專業感,
但這件森林系風格的衣服太休閒可愛,
沒有辦法帶領我到想去的未來。
當你用比較開闊的格局去思考,
就會比較心甘情願地放下。
捨棄的重點不是丟,而是留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
我丟這件衣服,並沒有後悔的感覺,
因為這件衣服對我的意義在於,
讓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留下什麼。
世上誘惑實在太多,
當你不夠清楚自己的需求,
就很容易動搖,什麼都想要。
很多時候人生一出現空白,
我們就急著填滿空缺,
無論面對感情或工作,
都是一樣的反應,
就如同塞滿衣服的衣櫥,
擁有越多反而讓人越不懂珍惜,
生活更形混亂。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留白很重要,
因為意識到「空」,才會產生行動,
迎接新的自己。
當時的我留白了,
才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件簡約俐落的西裝外套,
而非森林系的浪漫洋裝。
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取決於你如何透徹地體察自己的需要。
直到現在協助客戶檢視衣櫥時,
我也是這樣鼓勵客戶:
「別害怕自己的衣櫥空,
意識到空,才會重新省思自己的需求,
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衣物。
你要清空,新的東西才會進來。」
注重把衣服邀請回家的儀式,
遵循內心的聲音,要和衣服產生共振。
衣服,從來就不是干擾,也不是附屬於你;
當然,你也不該附屬於衣物,
互相附屬的關係,
無論發生在物品或是人的身上,
都是不健康的。